|
未来二三十年,预计中国每年将有1,000多万人口转移到城市,这势将持续释放巨大内需。
2012年,中国的城镇化水準首次超过50%,达到51.27%,但是远低於一般的发达国家的水準(77.7%)。如按户籍人口算,城镇化率仅為35%左右,明显低於发达国家和许多同等发展阶段国家的水準。2013年,中国城镇化率预期达到53.37%。未来二三十年,预计中国每年将有1,000多万人口转移到城市,这势将持续释放巨大内需。毫无疑问,这也是中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动力源泉。成报亚洲智库高级研究员范京平
因此,在当选后首次中外记者见面上,李克强强调,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,它不仅可以带动巨大的消费和投资需求,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,其直接作用还是富裕农民、造福人民。中国的城镇化不能靠摊大饼,要大、中、小城市协调发展,东、中、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地推进。要注意防止城市病,不能一边是高楼林立,一边是棚户连片。本届政府已经下决心要再改造一千万户以上各类棚户区,这既是解决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,也是降低城镇化的门槛。尤為重要的是,新型城镇化必须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,要保住耕地红线,保障粮食安全,保护农民利益。李克强的城镇化理念是全面客观完整的,符合中国国情,回应了民眾期待。
没有「羊吃人的圈地运动」
中国政府关於城镇化的方向已经有共识,普遍强调新型城镇化,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镇化。但鉴於推进城镇化的复杂性和艰巨性,中国的城镇化具体方案至今没有出台。重大施政採取审慎的态度是必要的。外间為此猜测纷纷,这本是正常的事。然而,最近一些对中国国情一知半解的洋专家在本港媒体上放言高论,说甚麼中国领导人把城镇化确定為拉动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,政策的理据本身就带有缺陷。他们声称,几乎没有证据证明提高城镇化率,确实能促进经济增长。城镇化远远无法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。
中国任何问题的解决从来要靠中国人潜心研究中国的实际,提出切实可行的方略。外国专家在象牙塔里对中国指指点点,往往不是缺乏扎实的实证研究和可靠的理论模型,就是过分迷恋自身经验,对中国的重大问题信口开河。
眾所周知,中国已经有2.6亿农民工在城里艰辛打拼。虽然问题的解决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,但他们中许多人有强烈的愿望希望逐步融入城市。没有人会无视这样一个现实的巨大需求的存在。如果对此採取鸵鸟政策,从政治上讲,是不人道不负责,自己的国民在自己的土地上享受国民待遇是天经地义的事。对於愿意继续留在农村的农民,中国政府自然有义务採取措施使其增加收入,改善生活条件。但从经济角度讲,中国政府如果去到地广人稀,甚至一些地方已经开始空心化的农村,大规模投资基础设施和教育,对解决农民农村农业问题不仅文不对题,而且得不偿失。中国不会有人做这样的笨伯,没有人迷信西方某些天真的学者。须知,中国农民是在城乡收入差别的驱动下自主进城的。英国学者应该知道,在中国没有一个「羊吃人的圈地运动」。
中国城镇化世界的机会
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,需要各项配套改革去推进。人的城镇化以就业為前提,就业需要企业提供。要為各种不同规模的城市创造平等竞争的条件,要消除农民进城障碍,让人口和生產要素在不同规模城市以及城乡之间自由流动。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、社会管理体制和相关制度改革,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,实现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」,逐步解决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落户城镇问题,力求实现义务教育、就业服务、基本养老、基本医疗、最低生活保障、保障性住房等覆盖城镇常住人口。中国政府任重道远。
不少中国学者提出,国家要制定完善科学合理的城镇化评价机制,避免城镇化演变成為追求政绩、好大喜功的「形象工程」。中国的学界已经料算,城镇化将產生多方位的资金需求。无论是土地城镇化还是人口城镇化,最终都将会带来投资以及资金的需求。具体数字言人人殊,在此不必列举,总之,中国城镇化将產生巨大的需求,这不仅是中国的机会,也是世界的机会。发达国家可以从中发掘巨大的商机,发展中国家可以从中寻找借鉴。当英国某些学者还在狐疑时,德国政府和业界已经在紧追中国政府反覆諮商,德意志民族是务实的行动派。
提高进城居民教育程度
与西方学者视界不同的是,不少中国学者认為,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将大大提升进城居民的受教育程度,中国的海量人力资本将得到大幅提升和优化。这是中国新一轮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。此外,进城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嚮往,将激发他们空前的生產、生活积极性和创造性。「华土之民,其生也勤」。现今,中国一般民眾心目中,真正起主导作用的理念还是「辛苦一时,幸福一生」等朴素语言,而非其他空洞的说教。
归结一点,中国政府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城镇化,要以开放的心态大胆吸收借鉴西方的成功经验,但也不要為外来訾议所困扰。须知,自家的事还是自己最有发言权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