免费注册 找回密码     

查看: 12429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浩气长存——兴宁辛亥革命志士传略

[复制链接]

1147

主题

3255

帖子

4103

积分

中级会员

Rank: 4Rank: 4Rank: 4Rank: 4

跳转到指定楼层
1
发表于 2018/4/19 11:01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浩气长存——辛亥革命志士传略
           何天炯
一八七七年农历一月何天炯出生于石马镇新群乡一个书香家庭。禀性聪慧,从小酷爱读书,苦习武术,怀有大志。早年受维新思想影响,毅然剪掉发辫,东渡日本留学,攻读政治,探求救国救民的革命真理。一九○五年八月,参加孙中山在东京创立的“中国革命同盟会”,并担任同盟会总理下设三个部门之一的会计要职,不久又被调任同盟会广东支部长。何天炯加入同盟会后,积极协助孙中山,频繁往返于日本、南洋群岛等地,宣传筹款,忘我工作,致力革命。一九一一年三月二十九日,黄兴领导发动广州起义,他积极参与筹备策划,担任运输联络工作,组织“敢死队”,并亲自率队奔赴广州参战。同年十月十日,他又领导和参加了武昌起义。一九一二年一月,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孙中山派他任驻日本全权代表。一九一六年,袁世凯称帝,他与朱执信等密谋讨袁,事情败露,避居海外。
一九二一年五月,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时,又委派他为驻日全权代表。不久他回国担任总统府最高顾问。一九二二年六月,陈炯明叛乱,炮击总统府,孙中山处境极为危险。他不顾个人安危,迂回火网,冒着枪林弹雨,帮助孙中山脱险到上海。一九二四年一月,何天炯先生在乡间养病,得知国民党上层领导之间在联共问题上意见分歧,便带病到广州,竭力调和党内分歧意见,使之服从孙中山制定的联俄、联共、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,为国共合作的巩固和发展立下了功勋。一九二五年三月,孙中山先生逝世。噩耗传来,他悲痛万分,病情加重。同年五月十一日,在广州博爱医院病逝,享年四十九岁。
何天炯逝世后,国民党要员廖仲恺、胡汉民、汪精卫、邹鲁、林森等20人联署,在报上刊登《何公天炯追悼大会启事》。于8月16日在广州举行追悼大会,备极哀荣。何天炯的遗体,遵照他的遗嘱归葬原乡。
新中国成立后,1985年,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,在兴宁石马镇为何天炯整修墓地及修建纪念墓碑。同年11月12日隆重举行墓碑落成典礼。参加典礼的有省政协、县政府负责人及当地干部群众500多人。
他一生追随孙中山先生,积极进行革命活动,为革命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,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,又是爱国诗人,遗著有《无赫斋诗草》及《山居一年半》、《革命史衡》等。
何天瀚
    何天瀚(1874~1911),字公博,广东兴宁县石马镇人。少年时期受业于名师罗斧月先生,1899年考取秀才,但无心仕途。1900年,岭东维新派人士、学界泰斗丘逢甲、温仲和、何士果等在汕头创办新式学堂——岭东同文学堂。何天瀚与肖惠长等赴考,深得丘逢甲器重,受新学熏陶,知识益增,思想日新。
1903年,何天瀚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被留聘岭东同文学堂任教。当时,肖惠长则返乡与罗幼山等在兴宁县城创办“兴民学堂”(即现兴民中学的前身),特请丘逢甲担任校长。是年冬,丘逢甲因公赴省,遂推荐何天瀚离汕返乡协助肖惠长办学。期间,何天瀚还与陈少岳、何子渊等在石马创办“石马小学”,开兴宁县办新学之先河。
1905年春,其在日本留学的堂弟何天炯回国度假。在何天炯的影响下,何天瀚于是年夏结伴赴日本留学,进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法律。是年秋,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国同盟会,何天瀚加入该会矢志反清,旋被孙中山委任为同盟会广东旅日支部长。1907年,何天瀚与朱执信、高剑父等同盟会员回到广州,在广东法政学堂担任教员,先后还兼任“广府中学堂”、“两广方言学堂”教员。何天瀚利用讲坛,宣传革命,发展同盟会组织。
何天瀚长期肩负革命工作,兼之教务繁重,积劳成疾,于1911年9月12日病逝。辛亥革命胜利后,孙中山亲笔题写墓碑曰:“何公天瀚之墓。”
      张醁村
    张醁村(1886~1976),字杏芬,广东兴宁县永和镇人。清末秀才。1905年投笔从戎,考入广州陆军速成学校就读。当时,孙中山关于推翻清王朝、建立民主共和的革命思想已渐渐在青年学界中传播。张醁村深受影响,得谢良牧介绍,于1906年秘密加入同盟会。是年冬,以谢逸桥为首的岭东地区同盟会根据孙中山的指示,组织会员协助潮汕会党策划潮州之役。张醁村曾参加1907年5月的黄冈之役,因参加起义旷课太多,被学校勒令退学。是年下半年,应谢逸桥、谢良牧、温靖侯等同盟会干部之请,赴松口协助创办体育传习所及体育会。该所除为新学培养师资外,实际还是同盟会的干部学校。先后共招收闽、粤、赣边地区的同盟会员及会党骨干180多人进行军事知识及革命理论的学习。据张醁村自述:“到后来,松口体育传习所的教职员和学生可以说全数是同盟会员。”
1911年,张醁村参加了由黄兴、赵声等策划的广州“三?二九”之役。同年10月,革命党人在武昌策划新军起义成功后,张醁村得吴伟康从印尼带回华侨捐款二万元,在潮阳募集兵员,成立广东光复军第四军,并亲任军长,策划潮汕光复。光复军将潮州知府陈兆裳就地枪决。清镇守使赵国贤则自缢身亡。革命军所到之处,势如破竹,潮、嘉各县相继光复。不久,张醁村奉命率部赴广州整编,任广东第五旅旅长。
1917年,孙中山南下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。1918年1月,孙中山组织援闽粤军,任陈炯明为总司令,张醁村为总部经理局长。在驻闽西南两年间,曾充总部上校参谋。1920年7月,援闽粤军回粤驱逐盘踞广东的桂系军阀。张醁村被委为兵站总监,负责后方勤务。
1933年11月,他参加李济深、蒋光鼐、蔡廷锴等领导的反蒋抗日行列,出任福建人民革命政府总务处长。抗战期间,曾参加抗日战争。1949年9月,他以无党派人士的身份被特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,后担任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、政协广东省第三届委员会副主席等职。
        罗翼群
    罗翼群(1889~1967),字逸尘,兴宁龙田镇鸳塘村人。光绪三十三年(1907)在广州加入同盟会。民国元年(1912)任广东都督府军事委员。民国5年任中华革命军第七路军副司令。翌年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,罗任孙中山大元帅的少将参军。民国9年任粤军总部及省长公署参议。民国11年任东路讨贼军第二军参谋长兼第九师师长。民国14年,任东征军总指挥部总参议,随蒋介石、许崇智东征。
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,罗拥护孙中山联俄、联共、扶助农工三大政策,协助廖仲恺发展工农运动及筹办黄埔军校。并代表廖仲恺赴港协同苏兆征等发动省港大罢工。民国15年秋,在潮汕担任东江公路处长兼韩江治河处长期间,因顺从民意,电省府反对财政厅长宋子良开放潮梅赌禁,被蒋以“破坏财政政策”罪,电令军长何应钦把罗拘禁在汕头东征军总部;幸赖张静江、孙科等以罗病重为辞,说通省方,得以获释。罗于民国15年11月东渡日本,至民国20年1月返国,出任西南政务委员会委员等职。
民国26年(1937)“七七”事变后,任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军统率委员会委员,曾赴第六行政区各县号召民众组织抗日自卫队,并在汉口与中共及各民主党派人士洽晤,对中共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极为拥护。民国28年冬,再次担任广东省政府委员兼南路行署(设于茂名,辖第七、八两行政区)主任。后感国民党政府日趋腐败,民心日离,便于民国30年春离职回籍。不久,赴港探亲。同年12月,太平洋战争爆发,罗自港返回原籍。及后,何香凝女士从香港经东江纵队护送至罗翼群家。在罗夫妇照料下安居半年之久,并由罗陪同在兴城向各界人士作抗日救亡的演说。
民国34年(1945)5月,在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,罗被选为候补中央委员,第二年又被补为中央委员。民国34年8月日本投降后,蒋介石处心积虑要发动内战。罗力主与中共合作,和平建国。翌年春,各党派政治协商会议行将破裂时,他致书国防部长白崇禧,反对内战,忠告执政当局应“悬崖勒马,不宜由极少数为自己权势而忽视民众者所误”。民国38年初,在广州联络参议员刘经画、张文甲、张掖等10余人,向省参议会提出拥护李宗仁与中共继续和谈的提案。同年7月11日,在港与贺耀祖等11人以快邮代电劝李宗仁接受中共条件,重开和谈途径,结束内战。同月14日,退至广州的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决议永远开除罗的党籍,并下令通缉。接着,罗在港先后向报界发表书面谈话和声明,指斥蒋介石为“孙总理第一号叛徒”。8月13日,他又与黄绍竑、贺耀祖、刘斐等44人发表《“八?一三”对国民党同志宣言》,并举行记者招待会发表谈话。9月12日,与黄绍竑等55人发表《告国民党军人书》,劝他们及早觉悟,效法程潜、陈明仁等,明智起义。广州解放前夕,罗仍对国民党政府尽最后之忠告,作长函分致李宗仁等,劝他们效法傅作义等,毅然脱离国民党。
1949年,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,罗被选为中央委员。广州解放后,先后任广东省文史馆馆员、省人民委员会参事室副主任、全国政协委员、省政协常委、“民革”广东省委社会人士联络委员会主任等职。
建国后的10年间,罗一直热爱社会主义,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,曾多次写信到台湾,呼吁国民党旧友脱离蒋介石统治,回归祖国。1957年夏,由于反右斗争扩大化,被错划为右派分子;在“文化大革命”中又遭迫害,于1967年9月在广州病逝。享年78岁。1981年4月,经中共广东省委复查,为罗错划右派改正;同年5月11日,在广州为其隆重举行追悼会,并把他的骨灰移放广州银河公墓。
罗一生写有不少诗文,去世后,其诗作结集为《罗翼群诗集》出版。
肖惠长
     肖惠长(1876~1949)字整文,广东兴宁叶塘镇大路下人。兴宁县新学创办人之一。他于光绪十九年(1893)中秀才。光绪二十八年,受教于丘逢甲在汕头主办的岭东同文学堂。翌年秋回乡,即发起创办兴民学堂,被举为驻校董事,分工负责对外联络和学校人事任免工作。翌年春开学,是兴宁办新学之始。同年秋,又与邓颂陶等创办叶塘学校,并送其妹入学,开男女同学之先声。光绪三十二年,与罗蔼其、王蔚奇创办兴宁简易师范科,同时在兴民附设师范讲习所,培养新学师资。一九○七年,被推为兴民校长。既认真办学,又鼓励师生参加反清革命。翌年冬兼任县勤学所所长,为发展新学,贡献最巨。
惠长于光绪三十年(1906)加入同盟会,后担任兴宁、五华、龙川三县的主盟人。宣统三年(1911)武昌起义成功后,他组织兴民师生与商团军及各乡义勇军一起行动,拥护辛亥革命并驱逐清廷知县。社会各界推举他主持县政。民国二年(1913)出任广东经略使署参议。袁世凯称帝时,公响应孙中山的讨袁号召,联络嘉属同盟会员组织讨袁军。事泄被通缉,避走南洋,仍致力于宣传民主革命,揭露袁的窃国行为,并为兴民学堂筹集经费。民国九年出任顺德县长。民国十七年,与陈辉庭倡导办兴宁电话公司。民国十九年出任吴川县长。抗日战争初期受聘为兴宁县修志馆馆长。晚年家居,热心公益事业,积极筹办宁西中学和叶塘卫生院。其为人耿直,办事公正,为民排解了不少纠纷。
民国初年,公曾奉广东都督府令,与罗蔼其等前往东北考察实业,回来后著有《种山修河说贴》,并在九莱口租山地千余亩,兴办林场,种山造林,身体力行,以为示范。及后,往东北考察林业,返兴后更积极推动种山造林。公一生撰著诗文甚丰,其中《离骚直解》出版后,曾被中山大学采用为补充教材。
肖惠长于一九四九年五月在家病逝。
             张花谷
张花谷(1877~1966),字警镛,别字毅公,又号南村老人,兴宁坜陂镇红卫村人。光绪二十四年(1898)考录秀才,翌年补廪生。光绪三十年,积极参与创办兴民学堂,次年被聘为教员。光绪三十二年加入同盟会。光绪三十三年参加潮州黄冈起义。翌年与萧惠长等嘉属同盟会员在梅县松口密谋起义。宣统元年夏秋间,有党人为筹措革命经费系狱,株及张花谷,幸得友人相助脱险,急赴香港避难。
辛亥武昌起义后,张与萧惠长、罗鹗抟等组织民众拥护辛亥革命,驱逐清廷县令。尔后,张被推负责组织民团,任营长,招兵500名。不久,出任广东第五统协张醁村的书记。民国3年(1914)袁世凯称帝,张即召集嘉属同盟会员商议组织讨袁军。事泄,被袁氏广东爪牙龙济光通缉,而星夜再出走南洋苏门答腊。民国19年至37年,在兴宁县立一中任教。
1950年被选为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副主席。1954年至1960年被选为副县长。1966年2月4日病逝,享年89岁。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免费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Archiver|兴宁A8 ( 粤ICP备17110913号 粤公网安备44140202000139号)  

GMT+8, 2024/12/23 03:14

© 兴宁A8

手机绑定 兴宁A8支持手机、电脑、平板一站式访问!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