兴宁A8 兴宁论坛 兴宁新闻 兴宁人的网络社区

标题: 兴宁文化遗迹——兴宁学宫详述 [打印本页]

作者: swimlv    时间: 2015/11/9 11:22
标题: 兴宁文化遗迹——兴宁学宫详述

学宫,古称文庙,民国以后改称孔庙。兴宁学宫坐落于兴宁城南司前街兴民中学内。兴宁学宫始建于何时,元代以前无考。南宋嘉定年间(1208—1224),在县东百步建有宣圣庙。明洪武二年(1369),县治迁至现址;四年,县丞刘昭辅肇创学宫于县东南。明成化十八年(1482),巡按御史徐瑁从士子之请改建学宫于今址,此后历经重建和扩建。万历十四年(1602),知县史懋文改建尊经阁于大成殿北,明代大文学家、戏剧家汤显祖应史懋文之请撰写《惠州府兴宁县重建尊经阁碑》。清朝有七代皇帝(康熙、雍正、乾隆、嘉庆、道光、咸丰、同治)御书匾额,悬挂于大成殿内。现存古建筑有大成门、大成殿、东西庑、泮池、棂星门。



兴宁学宫是兴宁文化教育源远流长的象征。兴宁自东晋咸和六年(公元331)建县至今,已有1700多年历史。兴宁素有文化之乡称誉,兴宁学宫便是其中一个光辉的象征。学宫是封建科举时代各级地方政府的官办学校,兴宁学宫就是兴宁县的官办学校。历史悠久的兴宁学宫对兴宁文化教育发展的推动,起着极其关键的重要作用。兴宁学宫继承和传播民族文化,开发民智,使兴宁成为文化之乡,功不可没。据史籍记载,自宋出探花罗孟郊以来,兴宁共出进士20人,举人140人,举人副榜28人,武进士10人,武举80人。他们的功名、业绩均与学宫有密切的联系。


兴宁学宫是兴宁新学的策源地。清光绪二十九年(1903),先贤创办了兴民学堂,著名教育家、爱国诗人、抗日英雄丘逢甲为首任校长,开兴宁新学先河。宣统元年(1909),兴宁官立公学堂迁入兴宁学宫。1912年改为县立中学。1929年,兴民中学、县立中学和高级中学三校合并为县立第一中学,校本部设在兴宁学宫。1956年,兴宁一中迁至青眼塘后,以兴宁学宫复办兴民中学。100多年来,以兴宁学宫为校址的兴宁一中、兴民中学,培养了万千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,提高了兴宁民众的整体素质。作为文化之乡象征的兴宁学宫,见证了兴宁现代教育的发展;兴宁学宫所蕴含的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和尊师重道的人文精神,更是哺育、激励了兴宁子弟发愤图强,人才辈出。据不完全统计,现活跃在祖国各条战线的兴宁籍专家、教授达3000多人,其中博士生导师60多名,大学校长45人。其他人才更是不计其数。


兴宁学宫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、兴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兴宁学宫是粤东北地区保存最完好、结构最全、建筑面积最大的学宫。1962年,省文物负责同志考察兴宁学宫,人为建筑艺术一流,民族风格浓郁,人文底蕴深厚,且保存较好,故定为“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”。学宫从重建至今100多年来,几经修葺。上世纪80年代中期,重修了戟门和大成殿,并先后重建了先贤楼、文峰书院和尊经阁等。2007年,为及时保护学宫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,使这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兴宁的精神文化建设中永放光辉,兴宁市委、市政府决定对兴宁学宫进行全面修复。修复的项目主要是棂星门、泮池、大成门、东西庑及大成殿,其中棂星门、泮池、大成殿为保护性修复,大成门、东西庑为复原设计修复。工程总投资500多万元。经过近一年的施工,兴宁学宫维修工程于2008年10月竣工。维修后的学宫修旧如旧,典雅壮观。



兴宁学宫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。1925年,周恩来率领黄埔军校学生东征时曾把司令部设在大成殿内。现在兴宁学宫已成为兴宁市城区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







欢迎光临 兴宁A8 兴宁论坛 兴宁新闻 兴宁人的网络社区 (http://t.xna8.com/) Powered by Discuz! X3.1